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千亿体育
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及其影响朱钦胜,罗海萍(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赣州 341000)摘 要:中央苏区时期,依靠红军自筹给养的方式,在资源过分消耗中遇到逆境,为了维持红军队伍的生存和生长,苏区中央局适时作出供应政策的转变,并接纳种种措施保障红军给养。这是党在中央苏区军事建设历程中举行的一次新探索,红军正规化的军事后勤保障体制开端形成,在今后的革命战争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央苏区;红军;供应政策军队的后勤保障作为整个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在革命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向导的中央苏区各路红军,外部面临国民党大批军队“围剿”,内部面临资源不停消耗,庞大的红军队伍如何生存生长,是其时面临的最大逆境。
后勤保障的供应,是红军驻足的物质基础,在其时紧迫的战争情况中,能否有效保障红军的供应,关系着中央革命凭据地的生死以及中央苏区红军的生存生长。现在学术界对中央苏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关于红军供应的相关结果也不少,但对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应政策转变的研究则相对单薄。
①本文试图在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围绕其时的社会情况中红军供应面临何种“逆境”,中共是如何应对,以及供应政策转变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对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作开端探讨。一、自筹给养面临的资源逆境中央苏区主要包罗赣南、闽西两大区域,长时期统领的县级政权有22个,中央苏区开端形成时,人口约有400万,[1]450其时红军主力队伍主要有红一方面军,辖红一、三军团和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红二十二军,1930年冬增加红三十五军,总军力约4万人。[2]703中共向导的革命走农村困绕都会、武装夺取政权的门路,在苏维埃政权尚不稳固的情况下,红军的给养基本依靠自身筹集,主要包罗经费、粮食、武器装备及其他军需物资,尤其是经费和粮食,毛泽东同志其时已经敏锐地洞察“财政和粮食问题,不待说对于‘反围剿’是有重大意义的”。
[3]1930年10月—1931年9月,蒋介石调集重兵一连对中央苏区举行三次大规模“围剿”,苏区内部资源消耗严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红军自建立以来,依靠打土豪、捐钱、缴获等自筹给养的方式难以为继,军队供应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田主、豪绅群体大量消失革命凭据地初创时期,打土豪筹款这种能在短期内快速筹集革命经费、物资的措施,成为解决红军给养的最主要泉源,它与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向导的政治、经济斗争密切相关,是接纳强制气力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其时打土豪的方法是“红军每到一地,就要举行如下事情:(1)观察土激情况,(2)贴布告,打土豪,(3)公审土豪劣绅,(4)分土豪浮财”。[4]4581931年3月红军第十二军政治部公布的《筹款问题训练纲领》明确划定“坚决进攻田主阶级,彻底消灭封建经济基础(对田主要捉人逼缴罚款,没收财物散发穷人,田主走了贴条子威吓,罚款能得几多就要几多)”。[5]700从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田主豪绅无疑是红军最主要的筹款工具,这不仅能发动群众举行土地革命斗争,也能快速有效地筹集军队给养。但随着盘据时间变长,中央苏区及周围的土豪劣绅多数打完或者逃离,这些群体的消失一方面是土地革命生长的一定效果,另一方面也使红军的给养逐渐面临逆境。
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央的陈诉中形貌“经济封锁,农产物不能流通,加以土豪劣绅将现金转走,红色区域的要地没有土劣可以打,消费甚巨,均感难题,公益捐只能提供少许政府的用度,扩大红军及各项招待费,斗争费,实无法筹到”。[6]356-357陪同着土地革命的深入生长,原本以打土豪筹款解决军队给养的方式变得越来越难题。(二)商人、富农捐钱遇瓶颈商人捐钱是军队经费的重要泉源之一,尤其是都会资本家,这种方式与打土豪筹款有显着区别。
革命战争之初,中共制定了掩护都会工商业生长的经济政策,对商人资本不举行没收,“按累进法大商多捐,中商少捐,先捐大商,后捐中商。”[5]700如 1929年3月14日,朱、毛队伍到达长汀后,对反动派的产业举行没收,并向商人筹借军饷2万元,“因此,军饷颇能增补,到汀后红军即发日用费,官长、士兵、俘虏一律平等候遇。
”[6]62-63此外,苏区的富农群体也是其时的捐钱工具,富农在其时的农村社会中占有一定比例,他们自己到场劳动,一般有余钱放贷。土地革命广泛开展后富农成为捐钱工具,对富农一般实行发动捐钱,不没收其产业,捐钱数量根据其实际经济能力而定。
只管中共制定了一些掩护商业商业的政策,但国共双方较量的战场并未给商业经济留下足够的盘旋空间。国民党在前期军事“围剿”失败后,通过封锁中央苏区的方式,限制苏区与外界的相同,这种“赤白”区域的对立,逐渐由政治、军事对立生长为政治、军事、经济三位一体的对立,给苏区经济生长和军队供应造成了很大难题。
中央苏区的商人群体和资本气力本就十分单薄,加上战争情况的影响,商业资本处于不停消耗之中。1930年7月召开的中共闽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提到:由于“打土豪,资本家将钱外投,纸木无出口,有人将钱埋藏,南洋无钱寄回。”[6]312战争在无形中大量消耗着商业经济,导致资本散乱,增加商人捐钱的难度。
而对富农的捐钱政策也由“不用灭、只捐钱”,逐渐生长为过分攻击,后期捐钱事情更显难题。(三)战争中消耗加剧军队的供应除了从苏区内部及边缘地域获取外,早期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红军能从中夺取大量军备粮饷资源,对于解决红军所需物资起到一定作用。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给红军公布的训令中指示:“红军各队伍的军械、军需(粮秣被服)之增补,主要的夺自敌人,其次的在苏区内由当地军委筹备。
人马增补,军医设备以及伤亡抚恤应在牢固的苏区政府之下计划举行。”[7]其时红军能使用缴获敌人的大批战利品增补自己,到场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的开国上将刘亚楼在1931年《横扫七百里》一文中写道:“从富田向东……,一路经由市镇,都是敌人的后方补给站,大批弹药、白面、大米原封不动地堆放在屋子里。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干得真不坏。”[8]96-97可是随着征战次数的增加,夺取国民党军队的粮饷及装备变得愈加难题。
国民党的军事指挥机关,在恒久与红军作战历程中学到了一些履历教训,从前通常不先经由仔细侦察,便带着粮饷军械深入中央苏区,经由多次的征战履历,国民党军队明白接纳更为审慎的方法,好比先派飞机侦察探明红军的部署、军力以及当地的地形,把粮饷军需留在后方,然后再开始进攻。国民党军队有大量良好的武器装备以及稳定的后方补给,然而红军在作战历程中,缺乏稳定的后勤供应,需在战前大量地筹措战略物资。国共双方这种战略补给的差异,使红军在连续的反“围剿”战争中面临庞大难题,军队供应在敌我消耗中逐步陷入逆境。
苏区中央局在第二次反“围剿”后,对红军的筹款事情总结到“准备战争给养这是红军作战中主要条件之一,红军通常因为经济关系脱离苏区,或改变战略,所以在二次战争准备中分配红军到广昌、于都、石城等地分期筹款,同时生长群众事情,可说在四个月中是用了很大的气力,花了很长时间去举行这一事情。”[4]429随着反“围剿”战争形势的加剧,红军筹款任务越来越重,有时甚至影响作战计划,军队供应在资源过分消耗中面临的逆境日益凸显。
二、中央苏区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随着反“围剿”战争的举行和红军队伍的扩大,军费开支日益增多,军队难以在作战和筹款二者之间平衡。履历三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后,中共各部门对军队供应难题已有所意识,1932年2月8日中共中央局公布指示信:“最错误的就是不认识红军主力是要与敌人主力作战与消灭敌人主力的,而把肃清民团土匪,生长新苏区,筹措给养也加在红军主力身上,甚至地方武装的经费也依赖红军供应,效果故障了红军对于他自己任务的执行。
”[9]668可以看出,其时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红军所面临的困难任务。为了保障革命军队的生长,牢固中央革命凭据地,中共适时作出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力争通过制度优化的方式,突破红军供应逆境。(一)从自筹到统一供应1931年11月,随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建立,中央苏区政权逐渐牢固,种种经济也获得一定生长,财政收入有了更多的渠道。
中央政府认识到财政统一的重要性,“现在暂时中央政府既已经建立,统一财政是现在一件极重要的事情。因为财政若不统一,是要影响行政和军政的。
”[10]1038 1931年12月,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在苏区实行统一的累进税,对财政制度和财政运行举行了规范,包罗苏区财政收入缴交、支出实行严格的预决算,严格推行领款法式和实行统一的簿记制度等,建设起了统一的财政体系。中央苏区财政经济的统一,成为红军供应政策转变的重要前提。
1932年6月27日苏区中央局通过决议“红军的主力必须集中,必须最大限度的迅速行动;要努力做到排除红军主力‘疏散’筹款、‘疏散’做地方事情的任务(固然不是说红军不做群众事情),使红军用全力于决战方面”。[11]1932年7月开始,中央苏区实行财政供应的转变,取消主力红军筹款任务。到1932年9月第四次反“围剿”前夕,红军总政治部公布《关于财政统一问题的训令》指示:“中央政府为着统筹与富足供应前方战费,以便红军专力消灭敌人起见,特派毛泽民同志为中央财政特派员,到场前方筹款事情,建设财政系统,统一财政。
以后凡属各级政治部、各直属队和新区所建立之革命委员会等一切财政之收入,必须根据下列措施呈报总政治部及中央财政特派员,以便搜集具报中央财政部,以资财政统一。”[12]1695-1696毛泽民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行长,以中央财政特派员的身份,卖力筹款中的财政事情。为了切实保障红军给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932年对红军队伍的各项供应用度作了划定,其中包罗:(一)伙食费,每人逐日暂定大洋一角;(二)马干费,供马匹所食买草料之用度;(三)办公费,笔墨、纸张、文具、印费、灯油、宣传费;(四)擦枪费,供擦拭枪炮用费;(五)津贴费,津贴特别技术人员之费也,每月至多不凌驾大洋十元;(六)杂支费,乃日常一切零星庞大开支之费;(七)草鞋费;(八)零用费,发给各个指挥员、战斗员作零星使用之费也;(九)特别费,因特殊情形要开支之费。[10]1119-1124由于红军体例的变换、扩红运动的开展以及物价的变更,中革军委对红军队伍的供应尺度划分于1933年和1934年作了调整,以1933年7月30日中革军委公布的训令为例,划定了军队各项用度的新尺度,如伙食费,前方队伍在苏区时,发现品给养,每人逐日发米1斤6两,外加油、盐、柴、菜钱大洋4分;如到白区作战,每人逐日大洋1角2分。
后方队伍和事情人员,实行现品给养,特殊情形时以代金给养。事情人员和机关队伍每人逐日发米1斤4两。[13]对各队伍、各军队服务处的办公费、日常军用开支也有新的尺度,如擦枪费、军事技术人员的津贴等。以上供应尺度是首次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府名义公布的。
至1934年,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中革军委又颁布了新的训令,降低了军队部门杂支用度。这一时期,革命凭据地军队实行官兵一致的供应制,即红军队伍从军长到伙夫,不领取薪饷,干部和士兵吃一样的饭菜,穿一样的衣服,官兵待遇平等,物质大要上是平均供应,经费丰裕时发2角或4角的零用钱。这种制度在红军初创时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罗荣桓回忆:“秋收起义以前,军官每顿饭都是四菜一汤,和士兵的待遇悬殊很大。三湾改编以后,因为斗争很艰辛,那时最需要的是官兵艰辛与共,因而待遇改成完全一致。
”[4]531土地革命时期基本上接纳了官兵待遇平等的供应制,与其时国民党军队的雇佣制有着显着的区别。在艰辛的战争情况中,这是保持革命队伍内部团结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军队生长壮大、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保障红军供应的各项措施红军供应政策转变后,中央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负担了大部门革命战争经费的筹措。在其时特殊的战争情况中,为保障红军给养,中共接纳了种种措施,为中央苏区军队的生长、革命凭据地的牢固赢得了空间,主要包罗以下几方面:1.统一财政,增加税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暂时中央政府建立后,实行统一财政。
在第一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颁布暂行税则的决议》,划定:“中央政府凭据宪法的划定,破除国民党军阀的一切田赋、丁粮、苛捐杂税、厘金等,实行统一的累进税。”[4]467其时的税收主要包罗农业税、商业税、工业税等,对红军及红军眷属,根据优待条例免税。“整理税收,树立财政基础,特别是对于红军的供应,大大淘汰了红军筹款的肩负,使红军能以全力生长到举行革命战争。
”[4]468税收事情有了一定起色,这是保障红军给养的重要泉源。在此基础上,中华苏维埃暂时中央政府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毛泽东在二苏大的陈诉中说:“农业税依靠于农民的革命热忱,使之自愿的纳税。”[4]478对其时的中央苏区来说,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件极为迫切的事,各级苏维埃政府招呼宽大群众举行春耕、夏耕、秋耕等运动,调动农民生产努力性。
对于工商业经济,苏维埃政府接纳掩护政策,尤其是生产和谋划军民稀缺物品的工商业,这对生长苏区经济,丰裕红军供应起到一定作用。这一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向导民众,通过一定的税收保证红军给养,支持了革命战争的举行。2.设立粮食调剂局、粮食互助社。
“收集与调剂粮食是保障红军给养与富足群众粮食的重要事情,因此必须用力增强粮食调剂局和粮食互助社的事情,有计划去收集和囤积须要数量的粮食。”[13]617粮食是红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为解决红军的粮食给养,中央苏区设立了粮食调剂局,其焦点任务是调治粮食生产与销售,稳定市场粮价,保障军民的粮食供应。
1933年5月20日,中央国民经济部发出《为发动群众节约谷子卖给粮食调剂局》第一号训令,要求在最近两个月内每人设法节约1斗谷子,卖给粮食调剂局,以资助缺粮地域群众渡过夏荒,同时支援红军。[2]837粮食调剂局的设立,对于保障红军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时任国民经济部部长的吴亮平在1933年9月《经济建设的开端总结》中指出:“经由了我们党的发动,与各地苏维埃事情人员的努力,在群众的热烈拥护之下,我们迅速的解决了粮食的难题。……调剂局的这一事情对于粮食价钱的调济与政府的红军的给养的解决,是起了相当的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15]236此外,中央苏区还鼎力大举开办粮食互助社,1932年7月,“省委在决议六七月份事情中,招呼江西苏区全党建设粮食互助社六百五十个……努力准备秋收,收集粮食”,[14]596互助社由群众入股,股款项粮均可,主要是用于保障凭据地军民的粮食供应。3.开展节约运动。
对中央苏区频频“围剿”失败后,国民党军队实行更为严厉的经济封锁。为了支援红军作战,中央苏区的党政机关、民众开展了广泛的节约运动。在党政机关中,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向导群众团体做节约一切开支,以丰裕战争经费的运动,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约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都须只管淘汰。
”[9]6271934年,节约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时《红色中华》刊载:“在政府方面节约行政经费,节约粮食,自带伙食等运动都在举行着,特别是中央政府各部,在三月份及最近半个月来的节约运动,得着更伟大的结果,行政经费一般的做到比二月份淘汰百分之四十以上,普遍的实现了每人天天节约二两米一分菜钱又一个铜板。”[16]这一时期,党政机关事情人员普遍廉洁自律,形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韵事。除了党政机关事情人员带头节约,宽大群众也加入了节约粮食运动。
1934年4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公布《人民委员会为节约运动的指示信》,招呼“为了充实保障红军给养,立刻在群众中开展每人节约三升米捐助红军的群众运动。”[16]节约和敬服粮食,逐渐成为苏区民众的共识。此外,红军后方机关、国家企业、学校等人员也到场节约,每人天天节约二两米。节约运动在中央苏区广泛开展,节约了大量粮食支援红军。
4.举行经济发动。自取消红军筹款任务后,中央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负担了大部门革命战争经费的计划,这对于经济刚刚起步的中央苏区来说,无疑是一项困难的任务。为保障红军给养,党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还接纳经济发动的方式筹措革命经费。
1932年6月,《红色中华》报刊载:“生长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对红军作战经费经常供应和救济,是决议战争胜利重要条件之一,这是现在苏维埃暂时中央政府刊行革命战争公债的重大意义。”[17]为筹措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经费,暂时中央政府公布训令,“为充实准备革命战争经济,使红军能继续胜利去消灭敌人争取江西首先胜利。
……更要发动群众在经济上的资助来保障革命战争的经费,不受其任何难题和阻碍,而影响革命战争的举行。”[18]1932年7月中央政府刊行了第一期60万元的短期革命战争公债,同年10月,中央政府再刊行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120万元。这些公债的刊行获得苏区群众的有力支持,基本超额完成。
为了支援革命战争的举行,不少群众购置公债后,无偿退还政府,作为支援战争的募捐。除了革命战争公债外,1933年7月还刊行了300万元的经济建设公债,一方面为丰裕红军给养,一方面为生长经济建设。
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丰裕红军给养,解决其时的财政难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三、红军供应政策转变的影响红军供应政策转变后,对中央苏区军队的生长、革命凭据地的牢固发生了较大影响。
从其时特殊的历史情况来看,相对稳定的后勤保障,为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中央革命凭据地的牢固缔造了新的条件。(一)成效1.军队财经纪律获得增强。
红军供应政策转变后,军队的财经纪律获得增强。1932年9月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总司理部针对红军中财政收支系统没有完全建设的情况,公布《关于红军财政统一问题的训令》“一、在不妨害革命战争与消灭敌人的情形之下,各队伍与直属队在新区所筹之款,要按各级组织,依照种种表册,挂号与定时呈报;二、新区新建设的革命政权机关—革命委员会对财政方面,同样要每周将筹款情形填表具报总政治部及中央财政特派员;三、红军队伍每旬所筹之款,须一律如数交至本级司理机关或上级司理机关转解中央财政部;四、各级司理机关收到各政治部所送之款,除给予正式收据外,同样要汇解总司理部”。
[12]1696此外,对军队的供应实行预决算制度,各级队伍将每月用费,根据划定造成预算书,经上级机关批准后,根据预算领取每月用费,把各队伍的收入支出纳入财政统一治理。这些制度的实施,逐渐改变了以往各队伍各自收支的状况,淘汰了军队中不须要的铺张浪费。《训令》下达后,红军各系统普遍贯彻执行,经由一年多实施,初见成效。
其时红十二军司理部会计科科长赵镕同志回忆:“种种制度在队伍内一开始盛行,虽觉完备,可是越发庞大。”“经由培训会计干部,用表花样新簿记取代旧式帐到1933年就完全推行下去了。会计制度(预决算)也逐步建设起来了。1933年5月我到方面军供应部任会计科长,其时一项出差费也都作了详细划定。
……其时前后联系(送批预决算)都是使用兵站,从不丢失,兵站事情很正规。”[8]184虽然这些制度实施的规模限于中央苏区及相近的凭据地,但在军队的正规化建设中意义重大,体现出中共严格军队财经纪律的特点。
2.军队供应系统越发完善。红军供应政策转变后,后勤供应机构进一步完善。原来军队的供应机构总司理部改为总供应部,由杨至成任部长,在方面军、军团、师三级设立供应分部,团一级设立供应处,各供应部门还增设了供应、采办、会计等专业人员。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效率,1932年冬中央苏区开办了红军供应学校,校址位于瑞金九堡,由杨至成兼任校长,归总供应部向导,教员基本上由各供应部门担任现职的采办、会计等专业人员担任,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供应队、会计队等,学员最多时达200余人。
[8]192红军供应学校自开办后,一直致力于造就后勤业务主干,直到长征转移后,供应学校才停办。这一时期红军后勤事情取得了较大进步,不仅设立了中共军队历史上最早的后勤学校,还造就了大批军队后勤业务主干,大大提高了后勤供应机构的服务效率。红军后勤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在保障军队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紧迫的战争情况中,红军的后勤供应离不开后勤机构的高效运作,它有利于中央苏区有限的资源获得更高效的使用,也能更好地适应战时特殊情况下红军的作战需要。
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供应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在其时的革命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延安时期以致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供应系统的进一步生长奠基了良好基础。3.为第四、五次反“围剿”提供了保障。红军供应政策转变后,很大水平上解脱了红军的筹款重任。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形势下,如果缺少最基本的军队供应,反“围剿”战争将难以维持。
红军供应政策的转变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大空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蒋介石调集4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左、中、右三路困绕,在党和各级苏维埃政府向导下,中央苏区物资获得供应,主力红军得以在作战前线投入更多军力。其时为了弥补战争经费的不足,苏维埃暂时中央政府于1932年6月和9月先后刊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为保障红军的粮食供应,暂时中央政府公布训令向群众借谷20万担,苏区民众努力响应,很快完成了任务。同时,各级政府增强粮食调剂局和粮食互助社的事情,保证了红军的后勤供应。
红军后勤供应有一定物质保障后,主力向赣东北偏向出击,举行了建黎泰战役、金溪资溪战役、黄陂之役、草台冈大捷等,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这一时期中央苏区的红色区域迅速拓宽,使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连成片,并于1933年5月建立闽赣省,同时在中央苏区南部设立粤赣省。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至1933年夏、秋间,中央苏区领土迅速生长,进入壮盛时期。
[1]5771933年9月,蒋介石接纳“步步为营、节节推进、碉堡公路、绵延不停、经济封锁、点水不漏”的目标,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凭据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保障红军的供应,做出了极大的孝敬。中央苏区于1933年5月和1934年2月先后两次大规模“扩红”,军费开支急剧增加。
这一时期红军军事行动处于被动局势,苏维埃政府接纳了一些经济措施来克服难题,好比“收集粮食保障红军给养,同时调剂粮食市价,生长苏区经济,是彻底破坏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条件之一,这一粮食的泉源,最大的是建设公债,其次是土地税与红军公谷”。[19]凭据地各级政府为保证红军的供应,开展了借谷运动、节约运动、刊行公债、招呼军民募捐等,主力红军在基本不能获得外部补给的情况下,仍然维持了一年多的反“围剿”战争。(二)不足中共作为其时的年轻政党,向导苏维埃革命时显示出处置惩罚庞大社会问题的能力。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军队的后勤供应仍然面临不少现实挑战,历史的庞大性即隐藏其中。
首先,国民党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军事气力对中央苏区举行封锁,1932年10月-1933年3月的第四次“围剿”,调集军力约40万人,第五次“围剿”军力达100万(直接用于苏区的50万),苏区面临日益严重的外部军事压力;其次,红军数量后期猛烈扩大,据刘伯承回忆,第四次反“围剿”时,中央凭据田主力红军共4万多人,从1933年5月起到同年9月又增加新兵约6万人,红军总数到达10万人。根据其时主力红军伙食尺度每人天天1毛2分计,每月光伙食费就要36万元。[4]445此外,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刚刚起步,土地税、商业税、工业税等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内部面临紧张的财政压力。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苏维埃中央政府不得不接纳一些特殊措施保障红军供应需求:一是大量刊行苏区钱币;二是刊行公债、借谷票、借谷证等,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应宽大的发动群众,使他们相识全苏区工农劳苦群众不仅在政治上,并应在经济上担负起保障红军给养与战争经费的丰裕。”[9]625这些方式,虽然一定水平上缓解了财政紧张的压力,但很大水平上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肩负。在其时中央苏区有限的地域情况中,依靠政府统一供应无法彻底解决军队需求,所以后期一度恢复了红军自筹给养的措施,以补政府财政供应之不足。
差别以往的是,中央苏区建设统一的财政体系后,军队的收入支出实行严格的财政治理,所筹集的款子不再由各队伍自由支配,须交中央财政部统一计划供应。后期恢复红军自筹给养的措施,也只是一种辅助性措施,军队大量的物资供应仍泉源于中央财政的统一供应。只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从其时特殊的战争情况来看,红军供应的统一是须要的。
在频繁的反“围剿”战争中,中央苏区面临越来越紧张的形势,中共适时建设统一的财政体系,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筹措革命战争经费,对革命战争的顺利举行及军队的生长无疑起到重要作用。供应政策转变后,红军正规化的军事供应体制开端形成,军队建设也进入新的生长阶段,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上指出:“苏维埃财政的目的在于保证革命战争的给养与供应,保证苏维埃一切革命用度的支出。”[14]322中央苏区主力红军的给养由自筹到中央财政统一供应,是在财政统一、建设税收的基础上实现的,今后红军的供应实行统一尺度。
在外部面临紧迫战事、军队供应发生严重难题的情况下,通过强化供应治理的方式,优先保障革命军队的需求,这是中共在军事建设历程中举行的一次新探索,对于保证党的坚强向导、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结语中央苏区时期,红军给养由自筹向统一供应转变,很大水平上减轻了红军的筹款重任,为军队的生长缔造了新的条件。
但不行否认的是,军队供应始终是苏区面临的一浩劫题,从苏区内部来说,为了牢固和扩大统治区域,不停举行的扩红运动,使乡村大多数青壮年涌入参军,革命凭据地的青壮年劳动力处于缺失状态;此外,其时苏区有能力投入再生产的社会群体,好比富农,在土地革命深入开展后,经济气力削弱,社会再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从外部来看,国民党军队历次“围剿”力度越来越猛烈,红军难以从敌方获取相应的物资补给,生存压力加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为了克服供应难题,党政机关、军队与民众做出了庞大的孝敬和牺牲。
在外部面临庞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党政军民的配合努力,基本解决了红军的需求,为中央革命凭据地的牢固赢得了一些空间。虽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被迫实施转移,但新生政权种种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显示出中共向导的苏维埃革命能在适当的历史机缘中发挥自身优势,突破逆境,缔造新的生机。参考文献:[1]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书社,2017.[2]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书社,2017.[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书社,1991:202.[4] 许毅.中央革命凭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下[M].北京:人民出书社,1982.[5]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9[M].北京:中央文献出书社,2015.[6] 江西省档案馆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书社,1982.[7]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0[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书社,1983:471.[8] 吴学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M].北京:金盾出书社,1992.[9] 江西省档案馆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史料选编:中[M].南昌:江西人民出书社,1982.[10]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10[M].北京:中央文献出书社,2015.[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2-1933[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书社,1985:239.[1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11[M].北京:中央文献出书社,2015.[13]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军事系统:12[M].北京:中央文献出书社,2015:2450.[14] 江西省档案馆等.中央革命凭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书社,1982.[15] 吴亮平.经济建设的开端总结.斗争[N].1933-09-30(9).[16] 张闻天.人民委员会为节约运动的指示信.红色中华[N].1934-04-19.[17] 李伯钊.怎样发动群众热烈的来购置“革命战争”公债.红色中华[N].1932-06-23.[1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训令执字第十三号.红色中华[N].1932-06-26.[19] 关于完成推销公债征收土地税收集粮食保障红军给养的突击运动的决议(第二次全苏大会特刊).红色中华[N].1934-01-28.The Change of Red Army's Supply Policy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PeriodZHU Qinsheng,LUO Haiping(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enter,Gannan Normal University,Ganzhou 341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the Red Army was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in over-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by relying mainly on self-financing.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d Army,the Central Bureau of the Soviet Union made a change in the supply policy during the appropriate period,and took various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the Red Army.Changing the supply policy is a new exploration mad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military construc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and it is also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regularized military logistics support system of the Red Army,which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bsequent revolutionary wars.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Red Army;supply policy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19)05-0006-07*收稿日期:2019-04-10 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5.00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8BDJ044)作者简介:朱钦胜(1970-),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研究偏向:中央苏区史,中共党史;罗海萍(1994-),女,江西上犹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7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研究偏向:中共党史。网络出书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710.1048.036.html责任编辑:侯伟。
本文关键词:千亿体育,千亿体育登录,千亿app下载官网
本文来源:千亿体育-mauihoshi.com